*本文节选自《马大勇心解三国演义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。

邓艾艾艾

三国历史本身就犬牙交错,诡谲变幻,又有陈寿裴松之这样的史学家做出了这样卓有成效、引人入胜的历史书写,所以到了隋唐时期,三国故事、人物就不仅为知识精英文化层所熟悉,而且逐步下移到了大众通俗文化层,在市井农村蔓延开来。

隋朝史书记载,当时的大型娱乐活动有个名目叫做“水上百戏”。我们猜测,“百戏”应该包涵了多种表演形式——杂技、魔术、戏剧小品等等,其中就演出了三国故事。虽然什么情节、什么面貌我们并不知道,但已经可以说明“三国”进入了大众娱乐视野。到了唐代,我们看到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《骄儿诗》。这个“骄”不是“娇”的误字,是“淘气”的意思。在这首诗里,李商隐写了自己四岁的儿子衮师,非常聪明,“门有长者来,造次请先出。客前问所须,含意不吐实。归来学客面,?败秉爷笏。或谑张飞胡,或笑邓艾吃”。客人来了,他匆匆忙忙跑出来,送客后,衮师冲进门来,拿起父亲的笏板,模仿客人的面相,或者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粗鲁,或者打趣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。

张飞大家比较熟悉,性格莽撞,所以说他“胡”。邓艾在“九伐中原”的桥段中也很重要。他和姜维对峙,屡占上风,最后率领数千士兵,用原始的空降兵作战方式直抵成都,导致蜀国灭亡。邓艾这个人很有才华,但有个生理缺陷:口吃。见了司马昭,连自己名字都报不清楚,常说“臣……邓……艾……艾……艾……”。有一次司马昭跟他开玩笑:“你老说自己邓艾艾艾,到底是几个艾呀?”邓艾嘴不利索,但脑瓜反应很快,他说:“《论语》提到,楚狂《接舆歌》有‘凤兮凤兮’之句,指的是一只凤,我说自己邓艾艾艾,就是一个艾呀!”不仅化解了口吃的尴尬,还把自己比成凤凰。司马昭大笑,很欣赏他的敏捷。

我们看到,尽管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属于比较聪慧的,但晚唐时期毕竟有这样的四岁小孩,他已经对某些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甚至生理缺陷了如指掌,如数家珍。这充分说明当时三国历史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、老幼咸闻的境地,它进入通俗文化层的程度显然更进了一步。

宋代袁阔成

下一个阶段是宋代。宋代是城市大发展的时代,也是市民阶层崛起的时代,为了顺应广大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,一些大都市,像汴梁扬州、杭州等开设了不少娱乐场所,一般称为“瓦子”,取“来时瓦合,去时瓦散”、人口流动频繁之意。从城市文化史的角度来说,宋代是开启“全天候中国”的时期。宋代以前一直都有宵禁令,晚上不准出行,不准进行娱乐、商业活动。大唐朝那么发达繁荣,到了晚上,长安城也免不了黑漆漆一片。到了宋代,才可以二十四小时经商娱乐。

瓦子里会提供很多娱乐方式,比如说歌舞啊,卡拉OK啊,其中也有说书。宋代说书行当主要分三大类:一是“朴刀杆棒”类,那就是武侠小说、江湖传奇,《水浒传》可能就在这一类里头;二是“银字儿”类,讲男女风月、爱情故事,类似后来的《金瓶梅》《杜十娘》等。第三类,也是受欢迎的一类是“讲史”。这一大类中,最受欢迎的分支是“说三分”,即讲述三国历史。史料中还记载了一位最负盛誉的说书艺人霍四九的名字,有的书上把他的名字写作“霍四究”,我认为还是“霍四九”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
古代社会身份比较低下的平民阶层是没有权利为自己取字号的,他们起名都相当草率,或者拿排行、或者拿出生日期对付一下就当名字了。很多读者可能都看过一部著名的历史通俗读物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大家可能还记得第一页有个表格:“姓名——朱元璋;曾用名——朱重八”,也就是说,朱元璋是他发迹以后取的好名字,之前按兄弟排行叫朱重八。“重”者,“双”也,“朱重八”也就是“朱八八”。他高祖的名字叫朱百六,曾祖名字叫朱四九,祖父名字叫朱初一,父亲名字叫朱五四。这样取名字不是因为老朱家热爱数学,而是因为社会身份低下。所以,我认为这位说书艺人的名字更有可能是“霍四九”,他的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袁阔成、单田芳。这时候,三国故事可能已经相当系统了,但没有文字资料留下来,其面貌我们也不得而知。

凡此种种,都说明从隋到唐到宋,三国历史已经从精英文化层大幅度地下移到了市民文化层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就迎来了《三国志演义》形成的最关键阶段——元朝。

单刀英雄是鲁肃

从宋代到元代,我们进入了《三国志演义》形成的关键阶段。元代是戏剧文学大发展的时期,根据学界对《全元杂剧总目》等文献的研究,元代杂剧中三国题材的戏剧有六十出左右,数量相当庞大,其中完整剧本保留至今的有十一出。这十一出里面有两出剧目格外值得关注:一出是《西蜀梦》,一出是《单刀会》,这两出戏都是出自元代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之手。

《西蜀梦》写的是关羽走麦城被杀后,张飞又被部将杀害,刘备夷陵之战被陆逊打败,病死在白帝城,兄弟三人的阴魂在成都城下相会,是一段很悲凉的故事。这出戏艺术成就不太高,后来影响也不大,但《单刀会》情况完全不同,它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,至今还活跃在各地的戏曲曲艺舞台上。比如,河北昆曲剧团每年的年度演出压轴大戏依然是《单刀会》;相声演员郭德纲在返场的时候,应观众要求唱一段太平歌词,百分之七八十都会唱《单刀会》,只不过唱着唱着,就改成了“骂一声贼子你叫于谦”,拿于谦找个包袱儿。

《单刀会》讲的什么故事呢?我们知道,这出戏的全名叫做《关云长单刀赴会》。关羽应东吴名将鲁肃的邀请,充满英雄气概地从荆州渡江到东吴赴鲁肃的会,挫败鲁肃的和谈阴谋以后,又充满英雄气概地回到荆州。“单刀会”的事情有没有呢?有,但是其中的人物设定正好与史实相反。我的意思是说,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会主角是鲁肃。他邀请关羽赴会谈判,义正辞严把关羽责备了一顿,取得了巨大的外交胜利,在这出戏中,英雄气概远胜于关羽。

为什么戏剧和史实完全颠倒了呢?在上面讲到的三国历史演变过程中,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来得及讲:随着王朝正统观念日益深入人心,三个国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。陈寿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是以曹魏为正统的,因为曹魏代汉而立,但后来,大家认为刘备姓刘,他的蜀汉政权才是汉朝天下的正传。宋朝在瓦子里说书的时候,每说到刘备吃了败仗,听众就异常沮丧,甚至“汪然出涕”,听到曹操吃了败仗才“霁然色喜”。于是在大众文化观念中,曹操成了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,刘备及其军事集团的人物都被刻画成了正面人物,而东吴夹在中间成为灰色地带,跟蜀汉友好的时候就是正面人物,反之就是反面人物。出于这样一种观念的需要,才出现了“单刀会”的主角配角被颠倒的情况。

《三国》本如《西游记》

元代的“三国”文学营养不仅体现在戏剧创作之中,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部作者不详的《三国志平话》。“平话”也叫“评话”,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,最初有说有唱,逐渐演变为只说不唱,记录“平话/评话”的文字底本就称为“话本”,是古代白话小说的雏形。

这部《三国志平话》共分三卷,六十九节,讲述了一部基本完整的三国故事,但因为是民间文学,还显得相当粗糙,怪力乱神、不合逻辑之处到处都是。比如说,平话一开头,为了给“三国鼎立”找一个因果报应的关系,就讲了一个“司马仲相断狱”的故事。

司马仲相是东汉时候的一个书生,因为性情刚直,明辨是非,所以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兼职工作:白天还在人间当他的书生,晚上到阴曹地府兼职当阎罗王。这天晚上,司马仲相又去客串阎罗王了,一看要审理的案件——被告刘邦,原告有三个,韩信英布彭越,被刘邦杀掉的三员大将。原告被告审了一遍,司马仲相作出判决:刘邦杀掉你们实在是太冤枉了,怎么报这一箭之仇呢?你们三个可以转世到人间,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汉朝天下一分为三,每个人拿一块儿。于是,这三位转世投胎,韩信变成曹操,彭越变成刘备,英布变成孙权,刘邦托生为汉献帝,饱受欺辱。司马仲相自己则托生为司马懿,用来结三国分立之局。三国时代就是这样开始的。

这个开头尽管我讲得比较简单,但大家已经可以看得出来,它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,那就是严重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历史感。我们读这个开头好像读《西游记》,不太像《三国志演义》。罗贯中在写小说的时候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不取这种荒诞不经的铺排,上来就讲东汉末年的历史,这样的处理比之民间创作无疑是更高明的。

我们补说这个细节绝非闲话,它意味着三国历史的演进与积淀已经相当丰厚,文化土壤、观念准备已经非常成熟,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已经呼之欲出,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了。


推荐到豆瓣
加客服微信:【2993892161】

开通本站永久会员!

备注:【永久会员】,即可领取优惠!

请一定要填写备注,否则不通过!

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
这是一张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