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游第二桑梓地一一东沟

作者:汪恕全
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每每快到重阳节的时候,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,总会从我的记忆深处跳出来,促使我不自觉地反复吟诵好多遍。

什么地方让我如此魂牵梦绕?当然是我步入教学工作岗位的第一站,是我满怀激情奉献青春地方——东沟中学,那是我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第二家乡。

1970年秋,我们几个郧阳师范毕业的同学,被分配到郧西当时的夹河区黑虎公社任教。到了黑虎公社,分管文教工作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,并向我们介绍了黑虎公社文化教育方面的现状,然后把我们带到黑虎中学,对我们说,黑虎办学条件很差,这所学校是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,希望我们能够克服困难,安心工作。我们几个一看,所谓条件最好,也不过是一座破烂不堪的庙宇加几间土墙瓦房的教室。大伙不免面露难色,只有我这个愣头青,向领导请求到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去。

当天下午,我就在文教组领导的陪同下,到了黑虎公社峰山大队中学,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山教师。学校是在破庙的旧址上建造的,条件十分艰苦。三个公办教师和五个民办教师,是这里的所有师资力量;几间东倒西歪的“干打垒”瓦房,是这里的教室;两间透风的古庙厢房,是这里的“教师公寓”;一间紧挨着厢房搭建的草棚,是这里的师生食堂;三间瓦房,九个年级,几十个学生,是这里教学阵地。说实话,我真的后悔了,可是,既然已经主动请缨,就没有后退的路,咬碎牙齿也得干下去。

校长是本地人,对我这个外地来的公办教师很器重,一上岗,就让我担任了这里的教导主任。既然领导信任,得想办法配合校长带领大家改变这里的条件。接下来,我们一边给学生上课,一边给民办教师上课,一边开荒地种菜,一边组织师生开展勤工俭学,大家很快融为一个整体。几个春秋下来,我们维修了校舍,建起了操场,开齐开全了初中、小学的语文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常识、美术、体育、劳动等所有课程,学生学到了从来没有学习过的知识,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扬,得到了文教组领导的充分肯定,更让人难忘的是和当地的村民建立起的深厚友谊。

我清楚地记得,每到杀年猪的季节,几乎每天都有家长或者村民,在学校门口排着队接我们去“喝猪血汤”。其实“喝猪血汤”是淳朴的乡亲们的客气说法,去了一看,哇,满桌佳肴:东坡肉、三鲜肉、爆腰花、烧蹄花、鲜肉丸、红薯丸、猪血汤、肚片汤等等,丰盛的很呢。主人家招呼大家坐定,并不急于开席,总是先打上满满一壶酒,那是他们用自己地里种植的“甘蔗”酿的,是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酒,然后非常诚恳的说出他们内心感激的话,感谢我们把学校办到他们的家门口,感谢我们把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,说到动情处,眼泪会在眼眶里打转转……

因为整合教育资源,两年后,我被调到东沟乡中学担任教导主任,我的学生也撵路似的,紧紧跟随我到东沟中学来学习,而那些情深意重家长,仍然像以前一样经常来看我,和我拉家常,一起聊孩子的学习,聊孩子的成长,甚至还信心满满的为孩子规划未来。

今年的重阳节,我重返了阔别三十八年的故地——东沟。

上午天阴沉沉的,但是我的心里却是晴空万里,因为三十多年的夙愿今天终于要实现了。上午八时,我乘着自家的小车从郧西县城出发,柏油马路上,观音、涧池、羊尾一掠而过,进入大王沟,路虽然没有主干道那么宽,但已经全部是水泥路面。在不断的车流中,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东沟中学(现为村小)。昔日干打垒的土墙瓦房教室,早已不复存在,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高大的楼房,一片宽阔的操场,一个庄严的升旗台和一排排整齐的绿化带。许多工人在忙碌着,他们利用国庆节长假整修校园。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的眼睛,如果不是特意来寻访,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,和我印象中素墙灰瓦的校园,怎么也联系不到一起。第二桑梓地如此华丽转身,几乎跟城里的学校条件相差无几,这实在是令人欣慰。

“三十八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”,我不禁吟诵起毛主席的诗词来。

同游者汪坤、徐维祥、阚少兵。

(汪恕全记于壬寅重阳节)


推荐到豆瓣
加客服微信:【2993892161】

开通本站永久会员!

备注:【永久会员】,即可领取优惠!

请一定要填写备注,否则不通过!

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
这是一张图片